【涼造新泉】
一、基本信息
涼造新泉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鑄造地在涼州(甘肅武威)也有私鑄。
存世少見,但因鑄造不精,錢體薄小,也影響了它的價值。
成色年代:公元317--376年。前涼張氏王朝(公元317--376年)張軌所鑄,是以國號為名的第一例方孔圓錢。篆書,有對讀,直讀二式,錢文字體也有分別,形體可分為輕小、厚重兩式。
二、歷史沿革
“涼造新泉”歷來是錢幣收藏家最為關注的錢幣珍品之一,“涼”是西晉十六國時期在河西一帶建立的國號名,它是我國古代第一種以國號為錢文的圓形方孔錢。錢文為篆書,有對讀、直讀兩種讀法,錢文上的字體也稍有分別;形體可分為輕小、厚重兩種形式。
由于它的存世量很少,目前泉界對它的研究尚存在兩方面的困難,一是新莽至十六國的三百多年間,河西四郡各轄據(jù)政權的史書資料至今多已散佚,現(xiàn)有的史籍又無從查考;二是該錢幣傳世品較少,即便是新出土的也很難得。
三、鑄錢人物
關于“涼造新泉”錢由誰所鑄和鑄造時間,泉界一直存有兩種觀點。其一說是十六國時期前涼張軌于公元301年受西晉封為涼州刺史后所鑄;其二說是十六國時期北涼匈奴支系盧水胡族的沮渠蒙遜殺涼州牧段業(yè)并篡位,沮渠蒙遜不久即自立為北涼皇帝,于永安元年(即公元401年)所鑄。
目前,泉界持第一種觀點者稍多。張軌,雍州安定郡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人,出身官宦門第,自少博通經義,有匡扶社稷之志。涼州地處邊陲,自魏晉開始,便屢遭戰(zhàn)亂,荒涼不堪,商品經濟十分落后,市場交易早已不用貨幣,而是以布匹替代,交易時將布撕成段塊,民間深感不便且浪費布料。張軌出任涼州刺史后,倚重地方世家望族,大力發(fā)展農牧業(yè)生產,設立學校,聘請鴻學碩儒講經授學,并鑄“涼造新泉”錢投放市場,使涼州逐漸成為西北地區(qū)經濟和文化中心。
四、古錢價值
作為我國最早的國號錢———涼造新泉,問世至今已有1700多年,且處西北邊陲,故存世稀少,民間也十分罕見。但在解放后的幾十年間,甘肅武威等涼州故地也曾有多次出土,總量有數(shù)十枚?!皼鲈煨氯卞X文篆體書法古樸端莊,筆畫纖秀,字形方正規(guī)矩,有王莽錢文之風韻,屬十分罕見的古錢幣珍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五、版別介紹
“涼造新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