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我國錢幣系統(tǒng)不太了解的朋友,可能會覺得一分錢是我國錢幣史上最小的面值,實際上,我國古錢幣中還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半分”面值的錢幣,比如說近代民國時期鑄行的貴州黔字幣,就是半分面值的,后來該枚錢幣隨著國民黨的大勢已去,銅價暴漲,就停止鑄行了。
民國貴州銅元歷史背景
民國三十八年六月,貴州嚴重缺乏輔幣,已退出流通多年的銅、鎳幣復出。市場交易十分混亂。有的地方“以物易物”。時任貴州省政府主席谷正倫決定迅速再發(fā)行硬輔幣,以省政府名義,強制推行。貴州省銀行于1949年7月7日在貴陽各報刊登《貴州省發(fā)行銀元銅輔幣公告》:即日起開始發(fā)行“當銀元半分”銅幣。銅輔幣200枚折銀元一元,湊足銅輔幣20枚可向銀行兌換銀元輔幣券一角,200枚兌換銀元一元。截至8月底,共發(fā)行19萬枚,9月份繼續(xù)發(fā)行26000枚,前后總共鑄成發(fā)行21萬枚,但流通僅兩個多月,其壽命之短,堪稱歷史上的“曇花幣”。
貴州銅元半分拍賣價格
上圖為民國三十八年貴州省造“黔”字銅元半分一枚,極美品,在2012年11月25日的估價為2000-2500元,最終的拍賣價格是2300元。
民國三十八年貴州省造“黔”字銅元半分一枚,公博GBCA XF40,在2012年11月25日的估價為1000-2000元,最終的拍賣價格是1380元。
貴州銅元半分市場價值
貴州黔字幣根據(jù)錢幣品相和版本的不同,每一枚的市場價值都不一樣,不過總的來說,該枚錢幣整體價格相較過去已經(jīng)上漲了不少,多在上千元一枚,且現(xiàn)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對銅元收藏的熱情高漲,這也使得銅元的收藏價值不斷上漲,有喜歡的朋友可以前往愛藏APP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