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套人民幣三元券是我國人民幣發(fā)行史上唯一一張三元面額的紙幣,紙幣整體顏色為淡綠色,比現在流通的1元人民幣稍微大一些,正面的兩端各有繁體三元字樣,下面標著1953年,正上方為中國人民銀行六字,中間是井岡山龍源口石橋圖景,石橋周圍的花邊為深綠色,中間的底紋為黃色,紙幣的背面圖案是花紋和國徽,中間有漢、維、蒙、藏四種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三元字樣。發(fā)行時間是1955年3月1日,由于歷史原因,于1964年5月 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并進行回收,目前存世量極少。
在市場流通了幾年后,這枚三元人民幣,還見證過一場金融戰(zhàn)爭:由于中蘇交惡,蘇方利用手中的印版繼續(xù)印刷,并通過新疆和東北邊境投放到我國境內,擾亂我國金融秩序。中國人民銀行被迫宣布回收3元、5元、10元三種人民幣,要求持有者到銀行把這三種鈔票兌換成其它面額的鈔票,限期一個月,過期作廢。當時人民收入還很低,看到布告后,大多立即去銀行進行了兌換。仍流散在社會上的少數鈔票,如今成為錢幣收藏愛好者的收藏品了。
根據當時的人民生活水平,能留著舊版人民幣不去兌換的幾乎沒有幾個,所以大多數的第二套人民幣三元券被回收和集中銷毀,目前若不是有接觸過人民幣收藏的人,似乎已經很少人知道中國還有過三元面值的紙幣,更別說知道它是屬于第二套人民幣的了。
因為存世量極為稀少,所以價值非常之高,而且是我國唯一一種三元券,所以又具有唯一性,那么收藏或者投資的價值可想而知,全品相的就更是珍貴了,而且肯定是只會漲不會跌的品種,所以收藏第二套人民幣三元券就相當于擁有了一臺并不很快速的印鈔機一樣,會源源不斷帶給你一些收益,所以有收藏的朋友要保管恰當,畢竟在保存過程中出現時間性損耗編制是非常不劃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