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收藏過古錢幣的泉友們都知道,漢代錢幣的主要是五銖錢,那么漢代五銖錢究竟是長成啥樣呢?有著怎樣的特色呢?接下來為你們解疑答惑。
漢代錢幣圖片及價格
漢代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guī)整,重量標準,鑄造精良。五銖錢、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五銖錢。錢文“五銖”二字,分列方孔左右,右“五”左“銖”。它的標準重量為4克,錢徑2.5厘米,厚0.12厘米。它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了圓形方孔,內(nèi)外有郭,并發(fā)展成為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zhì)錢幣。半兩錢雖仍稱“半兩”,但實際重量卻遠遠不足,錢質(zhì)惡劣,各種銅幣大小、輕重、成色也很不一致,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生產(chǎn)和交換,也不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
漢代錢幣版本區(qū)別
通過武帝時期的五銖錢范對五銖錢進行了斷代研究。陜西省博物館所藏五銖錢泥范母上有“巧一”、“官一”等銘記,被認為是上林三官中的“技巧”、“鍾官”的簡稱,此種范母可能是上林三官的遺物。其五銖錢的五字較瘦,交股呈略彎曲形,這大概是上林三官錢的特征。
所以目前在歷史上,漢代的錢幣版本也是比較多的,市場上的潛力也還是可以的,如果有想收藏的泉友可以入手試試。
